在現代實驗和科研活動中,合理規范的實驗室建設對保障實驗安全、提升工作效率以及確保實驗數據準確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智海鯤鵬將從實驗室的室內凈高、開間與進深、外窗設計、門、設備布局與間距以及實驗臺與通風柜等6個方面詳細闡述“實驗室建設設計與布局的規范”。
實驗室室內凈高:
常規實驗室或科研工作室的室內凈高要求顯著高于普通房間。這一標準背后有著深刻的考量,較高的室內凈高不僅能確保實驗過程中空氣的有效流通,降低有害氣體積聚的風險,還為各類復雜實驗設備的安裝、調試和維護預留了充足的空間。當實驗室未設置空氣調節系統時,為保證良好的自然通風效果和人員活動空間,室內凈高不應低于 2.70 米。而如果配備了空調系統,考慮到空調管道、通風設備等的安裝空間需求,凈高要求雖有所降低,但仍需不低于 2.40 米。
走廊/過道的高度也是有相應要求的,作為人員通行的主要通道,其凈高不能低于 2.20 米,以避免人員在行走過程中產生壓抑感或發生碰撞。此外,專門用途的實驗室,如涉及大型精密儀器、特種設備的實驗室,其凈高需根據設備的具體尺寸、安裝工藝以及后期維護操作要求進行個性化的特別設計,確保設備能夠正常運行且人員操作不受空間限制。
實驗室的開間與進深:
常規實驗室的開間設計并非隨意確定,而是緊密圍繞實驗臺的寬度、布局方式以及實驗室設備的間距來綜合決定。
智海鯤鵬查找資料顯示,當實驗臺采用平行布置方式時,實驗室單元的開間不應小于 6.60 米。若實驗室內配備有通風柜或其他大型設備,考慮到設備的安裝、使用以及周邊操作空間的需求,進深應保持在 6.60 米以上;而當沒有通風柜等大型設備時,進深也不宜少于 5.70 米 。
實驗室外窗的設計:
對于設置了供暖或空調系統的實驗室,外窗設計需在采光需求和能源損耗之間尋求平衡。在確保室內擁有充足自然光線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少外窗面積,這是因為大面積的外窗會增加熱量交換,導致供暖或制冷能耗上升,影響系統運行效率和能源成本。同時,外窗必須具備良好的密閉性和隔熱性能,以防止外界熱量、濕氣以及灰塵的侵入,維持實驗室內穩定的溫濕度和潔凈環境。
在實驗室行業服務十余年的智海鯤鵬總經理王彬說:“為了保證實驗室內空氣的流通和新鮮空氣的引入,建議設置不少于總窗面積 1/3 的可開啟窗扇”。
此外,底層和地下室的窗戶由于更容易受到昆蟲、老鼠等的侵擾,必須增加防蟲和防鼠措施,如安裝細密的紗窗、防鼠網等,從源頭上杜絕衛生隱患,保障實驗室的衛生安全和實驗數據的準確性。
實驗室的門要求: 在實驗室的門要求方面,一般來說,由 1/2 標準單元組成的實驗室,為了滿足人員正常通行和小型設備搬運的需求,門洞寬度不應低于 1 米,門高不應少于 2.10 米。智海鯤鵬提示,對于空間較大、設備較多的實驗室,考慮到大型設備的進出和多人同時通行的便利性,門洞寬度應不少于 1.20 米。 此外,為便于實驗人員在門外觀察室內實驗情況,及時發現潛在危險并采取相應措施,實驗室門扇通常會設有觀察窗。觀察窗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實驗過程的安全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頻繁開門導致的室內溫濕度波動和外界干擾。 實驗室設備布局與間距: 實驗室的設備布局有著嚴格且科學的標準,是保障實驗安全和操作便利性的關鍵。當在兩側墻布置實驗臺時,為了確保實驗人員能夠在兩側自由活動,同時避免實驗過程中相互干擾,實驗臺凈距應不少于 1.50 米。而如果其中一側墻布置了排毒柜或大型實驗設備,考慮到排毒柜的操作空間以及大型設備的維護需求,凈距則需至少 1.80 米。 智海鯤鵬設計人員還提示,對于中央實驗臺采用島式或半島式的設計布局,為了保證人員能夠從多個方向接近實驗臺進行操作,同時確保與墻面或走道之間的通行順暢,其與墻面或走道之間的凈距不小于 1.50 米。合理的設備布局與間距設計,能夠有效避免實驗人員在操作過程中發生碰撞,提高實驗操作的流暢性和安全性。 實驗臺與通風柜的布置: 在實驗室的平面布局中,實驗臺的布置位置有著明確的要求。不建議將實驗臺靠近外窗,尤其是邊實驗臺,這是因為外窗附近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如陽光直射可能導致實驗樣品變質、溫度波動影響實驗結果等。若實驗臺必須與外窗平行布置,為了減少外界因素干擾,應確保與外墻的距離不小于 1.30 米。 同時,通風柜作為實驗室中處理有害氣體的關鍵設備,其布置也需科學合理。通風柜與實驗臺之間應至少留出 1.8 米的距離,這一間距設置既能保證通風柜的正常運行和排風效果,又能為實驗人員提供足夠的操作空間,避免在操作過程中受到有害氣體的侵害,確保實驗操作安全有序進行。 實驗室建設規范是保障科研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石,每一項標準都凝聚著對實驗安全、數據精準和人員健康的深度考量。從空間布局到門窗設計,從設備間距到特殊防護,這些規范如同精密儀器的齒輪,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智海鯤鵬與您一起做科研的守護使者~如果您覺得還有其它必要知識的補充,可以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想法~